了解自己,找到音樂與課業間的平衡
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大提琴講師、新希望樂團行政總監、高市音樂教育推廣協會常任理事、台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大提琴首席、美國波士頓大學大提琴演奏碩士⋯⋯施宇綺老師擁有這麼多的頭銜,原因從來都只是因為,一顆熱愛音樂的初心不變。

老師回憶道,與音樂的首次邂逅在幼幼班時期,當時她一眼就愛上了鋼琴,那也是她第一次開始感受到「期待」,期待每次坐在鋼琴前彈奏的時刻再次到來。後來因為學校的推廣,希望能夠讓校園的孩子們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樂器;在那個音樂還不是那個普及的年代,施老師衝著自己看得懂譜,就加入了大提琴的學習裡,從此在爸媽與老師的一路鼓勵下,開始了自己的大提琴之路。

我們都很好奇,老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音樂是自己摯愛?這麼厲害的學經歷,是不是一直以來都是音樂班的科班出身?老師笑著回答,其實她從小就是待在升學班,只是因為有家人與師長的支持,才能在課餘時間不斷進修自己的音樂能力。

老師說,她發現小孩子是否能找到音樂與課業間的平衡,父母的心態與給予的支持很重要。以她自己而言,當時升學班的壓力極大,到底要往學科還是音樂專業的方向前進,成為她的重點考量。父母瞭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也相信經過這段時間的接觸,孩子已經到了可以自主做判斷「喜歡還是不喜歡」的年齡。她直言,後來決定走音樂專業,真的很感謝她的父母願意尊重小孩子的選擇,讓她有機會真正瞭解自己的擅長、自己的喜歡是什麼。

音樂啟蒙不只是硬實力,更是軟實力

應該如何判斷孩子已經到了可以自主做判斷的時候?身為父母,當然希望孩子能夠認識與瞭解自己的所長,要如何在孩子「逃避不想學」跟「真的不擅長」當中拿捏?宇綺老師說,這要先從「為什麼要學音樂」的心態開始談起。進行音樂推廣的這些年,老師深知從小接觸音樂的好處,不只是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責任心,更可以慢慢訓練耐力與專注力,以及面對挫折的抗壓力。

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學音樂就是學習一個技能,這當然是直接可以看到的硬實力;但其實背後的軟實力,才是真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。老師舉例,讓小孩有機會接觸喜歡的樂器,發展他的認知,從容易上手的直笛、打擊樂器,或是有分小小孩尺寸的鋼琴、弦樂器,都會是訓練肌肉發育很棒的選擇。接下來,家長是不是能以身作則,把這些重要的身教透過學樂器的過程傳遞出來?例如想要訓練孩子的耐心與專注,那麼家長陪伴小小孩每天十分鐘把樂器拿出來,一起陪伴鼓勵的堅持過程,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音樂啟蒙的學習環境絕對是需要老師與父母共同努力的,因為孩子的學習並非是以「上課時間」來區分,而是隨時隨地受人事物的觀念影響。當家長也喜歡音樂、認同音樂是重要的美感教育,無形之中,就會影響孩子對待音樂的態度。同時,學習樂器的音樂啟蒙,也像是一顆需要時間培育的種子,家長與孩子都必須有耐心:家長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、孩子耐心練習不同的技巧,從一個音符到一段曲譜,再到一頁聲部直到整首樂曲。

孩子並不是選手,音樂也不是一蹴可幾就可以練就的技能;在學習的路上遇到任何狀況都是很正常的。了解孩子的個性,階段性地慢慢推進,不是一買琴就要看到結果,而是在學音樂上練就彼此等待、克服困難的學問。

施宇綺老師擔任樂團指揮,出自新希望樂團臉書官網

大寶典!那些家長對音樂教育常見的困難答題

機會難得,我們也整理出了三個在音樂教育過程中,父母最常詢問的問題,作為本次訪談的結尾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自己也是從學生走到教師、具有豐富教學經驗並成功帶出許多資優學生的宇綺老師,會如何看待與回應這些問題?

  • Q1:孩子不想練習、遇到瓶頸就半途而廢!該怎麼面對這些困難?

宇綺老師:

我的現在的工作職責就是幫助家長解決這個情形,依據經驗,首先身為父母必須了解,遇到這些狀況「非常正常」。拉出曲子是需要耐心的,就像等待種子開花,要一個一個階段慢慢來。例如,我們先試著把「練習」的定義拉大,不是只有彈奏拉弓一小時才是練習,能夠夾琴五分鐘、把課本打開甚至是聽音樂,就是很好的開始。我們的目標不是數字,而是專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,就算只有十分鐘。

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,然而父母等待小孩的成長,瞭解孩子的個性,也是一門功課。學音樂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只要小孩能夠主動說「想要練習」,家長就應該給自己肯定。

  • Q2:學音樂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習,如果想同時專注於術科與學業,有什麼建議?

宇綺老師:

很多家長會擔心學音樂花太多時間會耽誤課業,但其實這一切都需要先回到自身的價值認定。如果想要每科都一百分,勢必花在學業的時間要多;如果想要當音樂家,那麼術科的時間就必須有一定的份量。

今天,家長和小孩是怎麼看待「學音樂」這件事?如果只是有個音樂上的興趣,讓小孩子可以表演、開心學習,又有美感訓練的機會,那就不會有「衝突」,完全是看個人。只要想清楚了,即便每週只有兩三天的時間但是有效率的練習,那也很好。

學音樂的路很長,你希望這條路是走得快還是遠?學習是快樂的事,能一直喜歡,才是最重要的。只要發自內心演奏,那樣的音樂都是最美的。

  • Q3:學習音樂除了學費、購買樂器費用,還需要投入哪些花費和資源?

宇綺老師:

其實比起這些費用,更重要的是那些「看不見的資源」。例如如何讓小孩有機會走上舞台,參與外在的活動、表演,讓音樂從內到外走出來。現在有各式各樣的音樂會,都應該透過這些接觸無形地潛移默化,進一步傳承文化、培養氣質。


學習音樂的重點不只在「會演奏」,他是一種文化的養成。從小開始,讓你的小孩願意走進音樂會、注意到生活中的美感,這會是他自己一生的資產。父母的陪伴支持、同儕的並肩作戰、老師的引導輔助,就像是樂團的每個位置都很重要,透過無形的資源養成可以一生持續的熱情,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

訪談時間來到了最後,宇綺老師熱情又幽默直爽的個性感染了我們,從話語之中可以感受到老師對於音樂的專業與熱情,這些令人著迷並且讓她能不斷在人生道路前行的特質,來自於對音樂養成正確的心態與觀念。


老師說,學音樂就是幫助小孩做好動態的禪定,當我們靜下心來演奏音樂,也許未來不一定會成為音樂家,但是將來的你,一定會感謝現在學音樂的自己!讓我們把這句話放在心裡,也將學音樂看做生命的旅程之一,享受它、熱愛它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宣導培養孩子的藝文氣質,不因為疫情延宕,反而發現更多機會。藝秀臺致力於為您提供最多元的藝文資訊,輕鬆讓孩子培養藝術氣質!

現在就開始追蹤藝秀臺社群媒體,第一手接收親子藝文訊息:FacebookInstagram。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,別忘了分享出去,讓台灣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藝術的美!